新闻资讯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业界资讯 >

全域旅游示范区未来市场空间可达万亿元

发布时间:2017-08-11 09:51 作者:中国经济网 来源:中国经济网

  近日,国家旅游局发布《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》,对过去两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点,并晒出全域旅游实施两年的“成绩单”。数据显示,2016年,我国国内、入境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旅游人数达47亿人次,旅游消费规模5.5万亿元。2016年全国旅游业实际完成投资12997亿元,同比增长29%,比第三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高18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,比房地产投资增速高22个百分点。

  全域旅游已成为中国经济一抹亮丽的风景线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,全域旅游已成为国家战略,各地全域旅游发展精彩纷呈,涌现出以城市全域辐射、全域景区发展、特色资源驱动、产业深度融合、旅游功能区支撑等为代表的省、市、县多层级全域旅游推进新模式。

  提升示范区创建水平

  如今,越来越多的省、市、县走上了全域旅游的新路子。目前,各地纷纷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“一把手”工程、“牛鼻子”工程,海南、宁夏、陕西、贵州、山东等许多省区市大有当年抓农业、抓工业的劲头。

  全域旅游已然实现了由点成线,由线成面的空间布局。《报告》显示,截止目前,国家旅游局共批准了两批500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,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,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,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%;总人口2.56亿,占全国的人口的20%。此外,国家旅游局还批准了海南、宁夏、陕西、贵州、山东、河北、浙江7个省域整体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。

 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中旅游优势产业开始形成。数据显示,2016年,500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,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亿人次,约占全国旅游人次的40.5%,同比增长20%,旅游总收入1.76万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28%。

  随着全域旅游的加快推进,旅游业已站上投资的风口。《报告》显示,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,各地坚持融合发展、创新发展,深入挖掘地域文化,塑造文化个性,提升产品科技含量,提升旅游产品品质,旅游产品和业态不断涌现受到了游客和资本的双重追逐。

  据了解,旅游基础设施、旅游公共服务设施,旅游景区、酒店等成为主要投向。据统计,2016年,各创建单位的新增项目达7043个,实际完成投资3249亿元,占旅游投资总额的25%。其中,民营资本投资全域旅游项目达1118亿元,占34.4%。

  业内人士指出,2017年将会是“全域旅游”落地建设大年。目前国家旅游局已公布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达500家,按照每家单位平均投资额约20亿元计算,未来市场空间可达万亿元。

  “全域旅游成为一项中长期国家战略和国策,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,相关部门将加大对于全域旅游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。”李金早说,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,逐年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,加大对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,鼓励统筹各部门资金支持全域旅游建设,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旅游产业促进基金。

  在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方面,李金早表示,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,政府作为旅游投融资的主导部门,应制定相应的投融资优惠政策,保持相关政策的长期稳定性,活跃旅游投融资市场,同时建立健全关于旅游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,以抑制旅游投融资活动中的非理性行为和短期行为。

  去年2月,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“全域旅游示范区”创建工作,明确提出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,要适应现代旅游综合产业、综合执法要求,加快旅游业管理体制和执法机制改革创新。在基础配套方面,厕所革命由景区向乡村延伸。据不完全统计,2016年,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共新建和改建厕所约2.58万座,越来越多的厕所配备了第三卫生间,各地基本实现了临街和临景厕所对社会和游客开放。以厕所革命为驱动,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改善提升。

  此外,对于依赖“门票经济”的景区来说,在旅游旺季到来前,开动营销机器,宁可赔本,也要赚吆喝的情况并不少见。然而,随着全域旅游的持续推进,系统营销机制的建立,或将让“不赔本,也能赚吆喝”成为旅游行业的新常态。

  随着中国人旅游消费升级与消费观念转型,“旅购”尽管火爆,但其热度与往年相比有所降温,中国消费者更加趋于理性,旅游消费逐渐从“购买商品”转向“购买体验”等特点上。

    责任编辑:中国经济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