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业界资讯 >

方寸之地,文旅新篇:庭院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实践

发布时间:2025-04-25 15:07 作者:立根集团 来源:立根集团

 

  2023年,“庭院经济”首度被写入中央1号文件。文件明确提出,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,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、林下经济、民宿经济。近日印发的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》也指出,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。

  对于中国人来说,庭院并不陌生。从历史上看,随着农家庭院空间从生活功能向生产功能延展,庭院经济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,承载着种植、养殖、手工业等多种功能,是家庭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。如今,庭院经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,与休闲旅游、生态农业、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深度融合,呈现出智能化、多样化、融合化的发展趋势,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,也为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  不要小看这“方寸之地”,小体量、低门槛、轻负担,正是庭院经济的独到优势。方寸之地,蕴藏着无限的可能。

  01庭院经济:方寸之地的无限可能

  狭义上,庭院经济,是农户以自家住宅院落或村庄闲置空间为场所,以家庭为单位,利用自有劳动力,从事小规模种植养殖、乡村旅游及衍生服务等,追求经营收益的一种经济形态,是规模化农业生产之外的有益补充。

  广义上,它还包括以院落空间为载体的休闲餐饮、文化体验等商业运营模式,核心面积不大,却能通过打造文旅场景等吸引消费者,尤其是年轻人。

  庭院经济总体产值虽不像某些行业庞大,但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。它能吸引城里人下乡,带动回乡度假、创业、居住、养老,创造巨大价值空间。从发展现状看,多地已取得成效,如四川成都郫都区通过庭院种植花卉、盆景结合乡村旅游,打造“美丽庭院”示范村,农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。

  02庭院经济的文旅独特优势

  小规模,回流快,可复制,强参与:以家庭为单位,利用自有资源和劳动力开展小规模生产活动,主打轻资产运作,不分淡旺季,风险小、回收期短且便于迭代,运营模式可复制,能带动乡村原住民参与庭院经济建设,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。

  地域特色强:我国地域辽阔,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差异大,庭院种植、养殖种类不同,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。庭院可结合当地历史传承和人文习俗,衍生出不同IP,以“庭院+”模式建立文旅全面发展的内生机制,引领乡村文化振兴。

  多元化、灵活:庭院经济生产活动类型多样,如特色种植、养殖、手工、休闲旅游、生产生活服务等,一家庭院内可能种养结合、产加销一条龙服务。规模小使其产品和服务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,与休闲农业、乡村旅游等产业充分融合发展,满足定制化、个性化、差别化服务需求。

  经济性、生态化:发展庭院经济以增加收入为目的,产品可卖钱,销路不好也能自家用,具有增加收入和节省开支的好处。多以环保方式生产,少用化肥农药,还能将荒凉院落转变成生态空间,成为风景小园。

  03“庭院+”的多元融合创新模式

  “庭院+民宿”:将传统乡村住宅或闲置庭院改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,保留乡村的原始风貌和文化元素,同时融入现代化的舒适设施。

  “庭院+餐饮”:将院落打造成户外主题餐饮,是餐饮户外化的新风口,大多数庭院融入餐饮元素,如下午茶、BBQ等,餐饮营收占比高,依靠场景和情绪体验吸引消费者。

  “庭院+活动”:民宿不仅是住宿场所,还可以成为游客体验乡村生活的窗口。游客可以参与庭院种植、采摘、手工艺制作等活动,感受乡村的慢生活。例如,民宿可以提供采摘新鲜蔬果、制作农家菜、体验传统手工艺等互动项目。

  “庭院+研学”:结合自然教育、美育教育、食农教育等元素,做有特色的庭院主题,赋予庭院更多内涵,给予顾客更多参与感,如食农体验,采取生态种植方式,结合当地美食文化研发体验产品。

  04庭院经济的文旅

  产业与业态精准定位:深入调研当地资源禀赋、市场需求与文化特色,结合多领域,精准选择适合的产业与业态,如山区发展特色林果种植与加工结合旅游项目,古村落开展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展示等。

  空间功能合理规划:借鉴景观设计理念,依据场地属性与定位,科学划分生产、生活、休闲、商业等功能区域,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与流畅性,确保各功能区相互协调又相对独立。

  风格塑造与品牌打造:挖掘当地文化元素与特色,为庭院设定独特风格主题,并通过多方面体现主题特色。构建品牌形象,设计品牌标识与宣传口号,利用多渠道进行推广。

  组织化与市场化协同推进:引入龙头企业、农民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,加强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,借助其资源提升庭院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与市场竞争力,如成立庭院经济合作社,统一采购、培训、制定标准、拓展销售渠道。

    责任编辑:立根集团